实验室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验室新闻 > 正文

【新闻速递】重点实验室师生代表参加第八届CAMME国际会议并获最佳论文奖

发布日期:2024-05-28    作者:         点击:

2024年5月24-26日,福建省太赫兹功能器件与智能传感重点实验室王冰教授、关成龙博士带队赴西安参加第八届航空航天、机械工程与机电一体化(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erospace, Mechanical and Mechatronic Engineering, CAMME 2024)暨2024年航空航天机械工程国际会议(202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on Aerospace, CoMEA 2024)。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赵陈敏、陈侠宇分别做了英文口头报告,并做了会议论文海报展示。会议采用线上线下同步的形式,国内外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会议。

在大会口头报告交流环节,重点实验室三年级博士研究生赵陈敏作了题为“Interfacial strengthening mechanics within a prestrained composite”的英文口头报告,他向与会学者分享了实验室在纤维预应力复合材料界面增强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结构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被广泛的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然而传统的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结构的制备通常会经历加热、冷却固化等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在材料内部产生热残余应力,导致结构出现扭转、翘曲及基体微裂纹等问题。报告采用纤维预应力技术,通过在树脂/纤维界面处产生的压应力,改变复合材料结构的面内应力水平,并通过动态热力学性能对其界面增强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

重点实验室二年级博士研究生陈侠宇作了题为“Long-term creep prediction of a carbon composite”的英文口头报告。他跟与会学者分享了实验室在航空航天碳纤维复合材料时效预测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加,由于复合材料自身的黏弹性效应,在长期服役过程中,其尺寸精度和剩余强度的准确评估对飞行器的服役寿命至关重要。本次报告从双稳态复合材料空间折展结构折展疲劳过程中的黏弹性疲劳蠕变机理出发,对大变形复合材料的长时蠕变效应进行研究。通过时间-温度叠加原理构建了复合材料长期蠕变的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材料时间-温度边界,预测了材料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服役寿命,为航空航天复合材料的时效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会议期间,重点实验室关成龙博士通过论文海报形式跟与会学者沟通探讨了他在航空航天复合材料固化成型过程形性演变规律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论文海报题为“Simulation analysis for deformation and performance evolution of aerospace composite tank during curing process”。论文针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所制备的航天运载器贮箱大尺寸、复杂结构制约下固化成型过程形性演变规律不明、工艺参数难以确定等问题,基于航天复合材料体系热物性参数随温度及固化度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复合材料构件成型全过程温度场及变形场的仿真预测模型,实现了贮箱壁板样件形性质量的有效预测,为航天复合材料构件的高品质成型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撑。

大会闭幕式举行了颁奖仪式,大会共评选出大会最佳论文1篇、优秀论文2篇、优秀口头报告2篇。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赵陈敏题为Interfacial strengthening mechanics within a prestrained composite的论文,获大会最佳论文奖。论文主要介绍了他在纤维预应力复合材料界面增强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相关研究发表SCI论文5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篇,已授权发明专利1件。

第八届航空航天、机械工程与机电一体化暨航空航天机械工程国际会议,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同济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福州大学等联合举办,会议主席为西安交通大学杨树明教授(国家杰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会议主要围绕航空航天、机械工程以及机电一体化等领域展开,已成为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交流与探讨最新研究成果的国际化知名平台,具有较好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大学城乌龙江北大道2号 邮编:350108 传真:86-0591-22866099 © 2021 福州大学     闽ICP备05005463号-1